
深圳南山實驗學校計劃統(tǒng)一為88名一年級學生購置iPad用于上課。校方表示多數(shù)家長同意購買iPad,專家表示,“無微不至”的教育觀念不利于孩子的成長,家長不應事事以孩子為中心,減少因怕孩子少學、輸在起跑線等導致的畸形消費
在中國大多數(shù)家庭里,孩子教育問題往往被視為一個家庭“艱苦奮斗”的力量“源泉”,可以說,為孩子教育“煞費苦心”的家長不在少數(shù),以致迎合這些家長心理的擇校費、培訓費、興趣班等等新鮮事物層出不窮。
近日,深圳南山實驗學校麒麟小學部88名一年級學生將統(tǒng)一購置iPad上“語文讀寫”課一事經(jīng)媒體報道引起廣泛熱議,在質疑與贊成的激辯聲中購買計劃“被迫”延期。關于學校從中牟利、iPad能否起到教學目的、家庭情況不同此舉將增加家長負擔等等成為該事件爭論焦點。
教育模式莫追“潮流”
買一部iPad感受下潮流氣息或許是當下“時尚一族”最熱的追求,然而這種時尚與教育并沒有什么必然聯(lián)系。據(jù)《晶報》報道,深圳南山實驗學校麒麟小學部一年級的88位小朋友也將成為這些“時尚一族”中的一員,不同的是這些學生將把iPad作為普通學習用具。
深圳南山區(qū)教育局負責人表示,電腦教學是未來教學的新趨勢。校方也認為,借助電腦教學手段,可大大提高整體學習效率。
南山實驗學校擁有多年的電腦教學經(jīng)驗,自成一套教學方式,并且將此輻射到全國十多個省市的多所學校。為支持學校的這種教育模式,大部分家長同意購買iPad,值得注意的是,其中有6名家長表示不同意購買iPad熑綣此次購買計劃一旦實施,那么剩余這6名學生應如何是好?
此外,有網(wǎng)友質疑:“iPad的強大功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,但國內尚未有通過iPad實現(xiàn)教學成果的成功案例,這88名小學生是否成為實驗的犧牲品?從iPad本身來看,其定位是休閑娛樂電腦,使用平板電腦會影響小孩脊柱和眼睛的發(fā)育,不適合小學生教學使用。”
近年來,教育與科技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,上海、杭州等地也曾試點推廣電子書包。但是,學生家庭情況不同,由家長自主選擇勢必造成“不平等”現(xiàn)象,6名不同意購買iPad的學生勢必受到影響。而且選擇如此高檔的平檔電腦是不是有種跟風的嫌疑也值得深思。因為,除了iPad其他電腦也能完成電腦教學的任務。對于小學生的教育作任何形式和內容的改變,應該有科學的評定機制,如果什么時髦就趕緊引進到教室里,不免太過草率,有網(wǎng)友表示iPad還有許多弊端,長期使用會造成孩子手指萎縮,校方這種“一利遮百丑”的做法,不免讓人擔憂。
學校應理性引導
孩子的好奇心強,類似iPad這些輔助教學手段對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肯定起到較大作用。但問題是,類似的輔助教學手段在什么年齡段引入、“輔助”到什么程度,都沒有任何科學依據(jù),當過度輔助產(chǎn)生的副作用誰來承擔責任?
據(jù)《晶報》報道,所有購機事情都由家委會成員決定的,學校并沒有過多干預。作為創(chuàng)新教育模式的倡導者,學校對購機一事顯然是一種支持的態(tài)度。作為校方應承擔起理性引導的義務,畢竟這些孩子的成長與學校教育分不開,過多的人機交流會不會導致孩子與人交流的障礙?iPad對孩子的學習習慣、認知模式以及視力等等都有很多長久的影響,作為校方應當謹慎。
校方雖多次表示沒有過多干預學生配備iPad一事,但此事還是有人質疑:“iPad真的會給小學教育帶來革命性的變化?學校如此熱衷此項“改革”,究竟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,還是出自其他目的?”
南山實驗學校麒麟小學部副部長張祖志表示,在今年的家委會上,大多數(shù)家長提出購買iPad,校方人士并未因此從中獲利。學校擔負著教書育人的職責與義務,創(chuàng)新教育模式是社會發(fā)展的必然選擇,但不一定非要選擇iPad。隨著信息化不斷加強,有不少專家擔憂,老師和學生口口相傳的模式或將成為歷史,而這對學生書寫能力的提高勢必造成影響。小學階段的學習是打基礎,無論是認字、寫字、閱讀到算術,都必須依靠學生一點一滴、日積月累的學習塘凡判校這些iPad都做不到。
亟需培養(yǎng)理性教育觀念
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多方面培養(yǎng)興趣愛好對孩子綜合能力的養(yǎng)成作用巨大。但從有利于孩子教育的角度出發(fā),應當培養(yǎng)學校及家長的理性教育觀念。
據(jù)了解,購買iPad一事是坦家委會的市場調查、從廠家售后服務、學校網(wǎng)絡維護和管理角度出發(fā)試用后決定統(tǒng)一購買。在中國大多數(shù)家庭為孩子教育問題,父母可謂無微不至,從擇校到購買教育樓盤,處處以孩子為中心,但家長是否考慮這些對孩子成長所帶來的影響?
專家表示,孩子的成長受環(huán)境綜合影響,“無微不至”的教育觀念不利于孩子的成長,相反還會起到相反作用。據(jù)《大河報》報道,因為父母過分溺愛,23歲的楊鎖成了“天下第一懶人”,最終在父母去世后因無人喂飯給他而餓死家中。當然這個事實只是極端現(xiàn)象,但可以看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持理性的教育觀念。不凼率亂院⒆游中心,警惕怕孩子少學、輸在起跑線等導致的畸形消費。
根據(jù)楊鎖的故事拍攝的電影《罪愛》總策劃陳姍姍就曾表示:“越來越多的父母正在像養(yǎng)大熊貓一樣撫養(yǎng)孩子?!逼鋵崯o論是南山實驗學校還是要配備iPad的那些孩子父母都不應將這種教育聽之任之,這關乎父母是否擁有健康理性的育兒觀。我們常常說“窮人孩子早當家”,其實也未必不是富人的專利。
|
網(wǎng)鈦淘寶店 版權保護登記號:2013SR057730
閩公網(wǎng)安備35010402351296號 閩ICP備17002817號-2